东方诗风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歌
查看: 613|回复: 0

金谷《 诗坛三分有其一》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190

回帖

20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6448
发表于 2016-6-26 21: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台北举办“2016两岸文化论坛”交流论文之一
                诗坛三分有其一
~~向宝岛诗坛论荐大陆格律体新诗发展状况及其意义
              重庆师范大学海峡两岸诗歌研究所  黄中模
   在大陆诗坛上,新起的格律体新诗,正方兴未艾,印证了《文心雕龙.时序》说的;“歌谣文理,与世推移”的真理。由于海峡的阻隔,台湾诗歌界对此并不太了解,以致台湾有的诗刊上,发文章称大陆提倡格律体新诗成就不大。这是不了解其情况的片面之言。乃趁今年端午组团赴台,出席文化论坛之际,撰写此文在研讨会上交流,以期台湾诗歌界,了解并关注大陆格律体新诗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意义。
               
                 一、大陆诗坛已形成三元化的格局
鸟瞰当今大陆诗坛,已初步形成三元鼎立格局。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由诗的式微。自由体新诗,是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出现并得长期发展的诗体。开国之后,其历经为政治服务、随后出现朦胧诗、现代派、先锋派等阶段和产生的现象。现时在各地文联、作协的主办的诗刊上,所发表的大多是受现代派影响的自由诗歌。其在内容上,大多脱离现实,较少反映中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心声。近几年来,更因多受现代派反传统、不讲音韵,与推行解构主义的影响,多有口水化、散文化、直白化的倾向。使新诗逐渐被边缘化。许多青年人也不感兴趣。前年《重庆商报》刊登重庆作协主办全国诗人笔会的文章,称其到会50余人,大多是60后,哀叹“难觅年轻人的身影”,这是自由诗衰落的缩影。尽管如此,但因其有经费支持,仍占着诗坛的主要阵地。
2、传统诗词的复兴。在如今自由诗式微之际,随之而来的是传统诗词的复兴。从中央到各市县区,多有诗词学会,自筹资金创办诗刊、组织交留朗诵,同时出现在众多的互联网站及微信群中,相互讴歌赠答,大有与新诗平分秋色之势。
但由于其有音韵与平仄格律的限制,且是过时的文言文体,故多在中老年群体中流行,难于在广大青年中普及。
3、格律体新诗群的兴起。在上述自由诗与旧体诗各有局限的时代背景下,格律体新诗便应运而生。在新的形势下,这一诗群初显于90年代初,它继承了五四以后闻一多、徐志摩等人倡导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与实践,并以成渝地区的诗群为中心,逐步扩展到天津、合肥、贵阳、深圳、山东、黑龙江等地,多有青年诗人群体响应。虽不能与前两种诗体平分秋色,但在大陆诗坛上,已初步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鼎足而立之势。
    二、格律体新诗从星星之火到初现的燎原之势。
1、格律体新诗在当代再次兴起,是新诗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格律体新诗,是中国新诗领域一个新的概念。说新,是因其在当代发生和运用,虽然只有十多年的时间。但其存在几乎与新自由诗同时诞生。早在1926年,闻一多就发表了、被后人称为新诗格律理论奠基石的《诗的格律》一文,明确提出新诗应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由于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陈梦家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新月派诗人的大力推崇和努力实践,新格律诗创作,曾经有兴旺的时刻。可惜因各种原因,“彼众我寡,未能动俗”,导致长期湮没无闻。
2、格律体新诗在新世纪初重新出现,及其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
⑴草创初期的游击战。格律体新诗的重提,是在新世纪的90年代初。当时诗坛,在反思与摒弃为政治服务的概念化的新诗潮之后,朦胧诗兴起,但因其诲涩难懂,而新出现的现代派诗,又逐渐被边缘化,时代需要一种易于在青年群众中流传的诗体,于是格律体新诗,又被提到议事日程之上,一些老诗人旧话重提,一些新诗人也开始尝试新诗格律体的创作。
它的出现,立即受到理论家的重视,便将其在理论上进行总结和推广。最先注意者,曾有重庆诗人万龙生在当时写了《关于八行体新诗的思考》,对其进行总结与提倡,我将此文要来,准备发表在我主编的《中华文化与艺术》创刊号上。因当时另有倡导者,喊过一些过激口号,受到一些新诗名家的抵制。但我觉得情有其源,应当支持,乃不顾有的诗人的阻拦,于2003年7月,将此文发表在此刊上。此文的内容是对大陆一些著名诗人,尝试创作格律体新诗的总结和推荐。文中评论了著名诗人公刘、沙鸥、刘征、刘章等创作的八行体诗,赞扬他们的诗,是严整匀称,音韵铿锵的格律体新诗。文中还提出了建立整齐体、对称体与栁岸倒影式等格律新诗体等形式。其文最后云:
    实践已证明,八行体乃是现代格律诗中最容易入手,也最容易掌握的
一种形式。诗人们已经用这种诗体写出了不少的佳作。
作者号召:“希望有更多的诗人来经营这片园地,培育更多更美的鲜花。” 这是当年较早提倡格律体新诗的评论文章之一。也是初具慧眼,关注新生诗体萌芽之作,虽是诗人在各地刊物上打游击的表现,但也是难能可贵的。
⑵发展阶段的阵地战。打游击是不能形成群体的,于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便出现了群体、进行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的阵地战。最先出现的是“东方诗风”网站论坛。其是2002年成立的“古典新诗苑”。 2005年7月部分诗友在合肥聚会,鉴于“古典新诗”含义不太明确,决定以建立新诗格律之名为路径,来达到新诗民族化的目标,乃改名为“东方诗风”,遂成为一个有鲜明个性和美学理念的诗歌论坛。2008年更创办了《东方诗风》纸刊年二刊(社长万龙生、主编王端诚),迄今已出版16期。因大量重庆诗人的加人,多年来论坛的中心已经转移到重庆,并以此为中心联系从事新诗格律建设的诗友,已遍布全国各地。其成果有:出版了同仁合集《东方诗风格律体新诗选》等三部格律体新诗选集。另出版有万龙生、王端诚、齐云等人的个人作品集八部。
与此同时,以成都为中心的诗友,创建了中国格律体新诗网,团结全国各地一大批老中青诗人,从事格律新诗的理论研究与创作。2008年创办《格律体新诗》纸刊年二刊(以晓曲为主编),至今已出版14期。其成果有:主编《现代诗人诗选》两部,编辑出版格律体新诗丛书,出版以晓曲为代表的共有5位诗人的诗集8部。形成巴蜀互相呼应的阵势。
⑶青年诗人群体加入,形成燎原之势。随着网络交流平台的出现,上述两刊的坚持,在全国各地的青壮年诗人群中,得到了响应。其表现在:
①《新月》诗刊的崛起。有以天津为中心的一批青壮年诗人,于2012年九月由木依秋、剑舞。砚颎发起,组成新月诗社,创办《新月》网站与诗刊至今已出版《新月诗镌》三期,第四期亦即将问世。该刊由木依秋为社长、李盈汐为主编,以继承徐志摩创办的新月诗风为核心、推广格律体新诗为己任,核心社员50余人。其中多以青年诗人为主。
②《短歌行》诗刊的诞生。该刊于2014年6月在贵阳创刊,由汪常任主编,至今已出版四期。其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继承创新发展格律体新诗为己任。参与活动者,多以在高校文科在读学生为主,成员发展到500余人。可见格律体新诗在青年之中已初显燎原之势。
3、新诗格律已初步形成,并获得大陆老中青诗人的认可。新诗格律,并非台湾诗界有的诗人认为要像旧体诗格律那样,要讲究平仄与对仗音律。简言之:是只要求讲究音顿和押韵,与诗的章节对称乃可,诗行多少,可自由选定。从上述发行诗刊与专著成果看,基本形成了以音韵和节奏对称为基础的三种诗体形式,即整齐对称式、参差对称式和复合对称式。
⑴十四行体:中文十四行诗的创作由闻一多发起,实践者包括徐志摩、梁宗岱、孙大雨、冯至、卞之琳、林子、唐湜、屠岸、蓝菊荪、余冠英。
⑵四行体:相当于绝句,不同之处,在于运用现代白话诗的语言及格律进行新的演举。
⑶八行体:相当于律诗,不同之处在于运用现代白话诗的语言及格律进行新的演绎。
⑷多行体岸柳倒影式:
这些形式,可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自定框子,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诗人对形式的创造和使用便有了较大的主动权,也较好地避免了自由诗的非诗化倾向,可以说是对古典诗歌体式的破与立,也是对自由诗的随意性的一种必要约束。
         
               三、格律体新诗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从中国格律体新诗在新世纪,从初兴到发展的情况中,可知其有以下意义:
    1、具有在新的时期,弘扬民族文艺传统的历史意义。中国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与音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要讲究韵律。因有韵律,才能与乐舞合谐问世。就是在六朝、唐代盛行的骈体散文,也要讲究韵律。这就是便于读者记忆、朗诵与在人民群众中传播。这是中华民族诗歌的历史传统。
可是在当前流行的现代派自由诗,抛弃并反对这一优良传统,提倡解构主义与打破汉语规范,不但反对韵律,而且诲涩难懂,脱离广大群众的口味和爱好!使新诗逐渐散文化和边缘化。这是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在新时期的断裂。
为了填补这个断裂层,以闻一多、徐志摩等著名诗人导之于前,以《东方诗风》、《中囯格律体新诗》、《新月诗镌》与《短歌行》等继之于后,提倡有韵律的新诗,是在当前新形势下,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弥补这一缺失,不使历史诗歌传统,有断层出现,因而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2、吸取中外诗歌之长,建创简而易行的格律体新诗,具有创新的理论意义。中华民族的格律诗,是依据汉语具有四声的规律与特点建立的。从六朝沈约在《谢灵运传论》中,首倡声律论。认为作诗应依据汉语的特点:“欲使宫商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达此妙旨,始可言文”。刘勰的《文心雕龙.声律》发展此论,为唐宋以来的绝律诗,提供了有别于世界各国的诗歌的理论基础,使其讫立于世界民族文艺之林而长盛不衰。
在吸取西方诗歌之长,建立起来的自由新诗,有适应新文学运动,服务于人民的需要,建立了一定的功绩。但发展自今,却出现了愈加散文化、口水化、直白化的流敝,已远离中华民族建立具有中囯气派诗歌的需要。
而格律体新诗倡导者,乃适时一方面继承中囯诗歌的韵律与对称理论的传统,又另取西方诗歌中的音顿说,从而建立起适宜于青年阅读朗诵、甚至宜于书画应用的四、八行新诗格律体,推陈出新,具有创新的理论意义。
3、在华人文化向环宇普及、与在两岸文化深入交流的形势下,向两岸与世界推广普及格律体新诗,具有弘扬中华民族气派诗歌的现实意义。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数百个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立,各国青年对华文诗歌要求量增强,不能单用古典诗歌去传播,又不能用学习西方现代派诗去自立,因而用具有中囯诗歌传统的格律体新诗去适应世界各地的需要,乃是供世界各地人民学习华文文艺的选择的需要,这是其具的现实意义的表现之一。
另则是在两岸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有重点地向宝岛诗坛,交流格律体新诗,增加宝岛多元化诗坛的丰富性,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台湾诗坛自50年代崇尚现代派诗歌,到60、70年代推崇现实主义与回归传统,诗坛呈现多元化的格局。有的著名诗人提倡在内容与形式上,既要现代化,也要中国化的发展方向是对的。但在诗歌形式上,只在自由诗的基础上,充实一些传统诗的元素、如对偶、比兴与双声叠韵等,从长远看是不够的。因其总的还是在无韵律的自由诗体中徘徊。
在此次重庆诗书画访问团、趁到台北参加“2016两岸文化论坛”之际、重点向宝岛同仁交流了格律体新诗的理论与作品,得到绿蒂、向明、林静助、郑雅文等著名诗人的肯定,消除了一些误解。他们对此表示赞赏,并愿在他们主办的诗刊上,逐步介绍格律体新诗。这是其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彰显出的现实意义之二。但愿两岸华文诗家,,在共建具有中国气派的格律体新诗的前愿景中,进一步携手,做出应有的贡献。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方诗风 ( 粤ICP备16121829号-1 )

GMT+8, 2024-3-29 23:38 , Processed in 0.0899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