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诗风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歌
查看: 659|回复: 0

〔转载〕何伟棠《永明体到近体》评介/杜晓勤

[复制链接]

236

主题

1169

回帖

1

精华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79
发表于 2016-9-11 07: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孙则鸣按:何伟裳的《永明体到近体》对近体诗平仄律从不成熟的永明体发展成成熟的近体诗,对于我们理解平仄理论的实质,以及平仄律与古代诗歌的节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请注意此文标红的论述。


  何伟棠《永明体到近体》评介/杜晓勤

  在中国古代诗律发展史上,永明体的诗律体系,因为相关史料记述的含混和时间的久远,一直令汉语诗律学界和古代文学研究界困惑不已。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尝试用现代诗歌音节观念和文学语言学理论对永明体声律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渐渐增多。郭绍虞的《永明声病说》、《从永明体到律体》、《再论永明声病说》、《声律说考辨》、《蜂腰鹤膝解》⑴诸文,借鉴现代诗歌音律理论中“韵”、“和”、“谐”的概念,以齐梁以来历代诗评家的相关论述为主,结合当时的一部分诗例,总结出永明体的八大联式、三大句式,对中国古典诗律从永明体向近体律诗的演变规律作了理论上的说明和阐述。王力的《汉语诗律学》⑵则用现代西方语法理论、诗歌韵律概念(英语的versification和俄语的стихосложение),来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格律,创立了现代学科意义上“汉语诗律学”。但是王力主要关注的是唐以后各种诗体的格律问题,对永明体并未作专门的讨论,只是在论述古体诗(即唐人所谓“古风”)的格律时,沿袭清人赵执信、李鍈的相关说法,认为齐梁体也有严格的诗律,且与唐人所说的“格诗”相同⑶。启功的《诗文声律论稿》作于文革后期,他在探讨永明声律说与律诗的关系时,亦以沈约本人的说法及后人相关论述尤其是引用了日僧空海所编《文镜秘府论》中所存齐梁至隋唐时期诗歌声律论资料,对永明体声病规则进行分析,但是他对旧说取舍和研判的标准是唐以后近体诗的格律⑷。真正对永明体的诗律理论和体系进行专门研究的学者是徐青,他从七十年代中前期就开始研究中国古典诗律史,并于1980年出版了《古典诗律史》⑸。作者首次把齐梁体的格律结构分为粘式律和对式律,并分析了齐梁体律诗的用韵和对仗等问题,使人们对齐梁体与后来近体诗的格律之异有了更为明晰、直观的认识。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除了徐青继续在对齐梁体向近体诗演变过程作更为深细的分时段性研究⑹,一些年轻学者也将论文选题定在了中古诗歌律化过程研究这一领域。如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吴小平就对五言诗体的形成和律化过程进行研究,他在研究永明体声律格律化形态时,除了较为深入地分析自沈约以来人们对永明时期五言诗体声律理论的阐述,还就丁福保所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的全齐、梁、陈三朝诗进行统计,用表格和数据对五言八句式的形成作了量化分析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刘跃进也对永明文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在清人王闿运《八代诗选》“新体诗”概念的启发下,也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对《文选》、《玉台新咏》、《八代诗选》所收沈约、谢脁、王融等诗人的作品,特别是对其中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五言十句式作了比较详尽的考察,在永明体的句律、用韵、俳偶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⑻。八十年代以后,何伟棠先生也对永明体的声律模式及其向近体演变、过渡的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于八十年代中期先后发表了《试论永明体的音节问题》⑼、《永明体向近体衍变过程中的四声二元化问题》⑽等文,又于九十年代前期出版了《永明体到近体》⑾一书。与前辈学者和同时代研究者的相关成果相比,该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这是学界第一部专门从诗歌声律体系的角度,对永明体向近体律诗演变过程作深入、细致研究的学术著作。上述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或为单篇论文,或只在全书中用部分篇幅探讨永明体声律问题,所论相对粗略浮泛。而何伟棠此著全书六章,紧紧围绕永明体的声律模式及其向近体演变过渡这一中国古典诗律史与中古文学史上的重大问题,展开论述。前四章讨论永明新变体诗歌的声律模式,第一章导言,概述什么是永明体,介绍在永明声律问题上的各种歧见和偏离客观实际的认识;第二章从调声论的角度来认识永明体,揭示永明声病说的声律内涵;第三、四章从诗歌创作实践的角度来认识永明体,分别就永明新变体平韵五言诗与仄韵五言诗的声律格式进行深入的剖析。后四章讨论永明体向近体的演变和过渡,其中第五章介绍刘滔的新声律理论和元兢调声三术之一的“换头”;第六章总括平韵五言诗声律变化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论证三个时期和三种体式的划分,重点阐明过渡期和过渡体诗歌的声律特点,对于近体的成熟和定型化问题,也从声律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辩证分析。该书初版以后的十多年来,虽然学界又陆续产生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是据我所知,这些新成果在研究的细致程度和全面性方面,尚未有出此著之右者。此著去年再版后,又增加了一篇附论——《音律结构论和永明诗音律》,从汉语节律论的角度进一步对永明体诗歌的音律结构和声律特征进行理论上的阐发,使得全书的理论色彩更为浓郁。
  其次,该书还在全面、细致分析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了一些新说,发现了一些新问题。郭绍虞先生曾经指出,后人习惯于平仄之分,于是对永明时期的理论,“也往往引入了歧途,常以后人的观念去解释当时的理论。”⑿自清代以来,不少学者在研究永明体声律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执近体的观念以绳永明体,认为永明体的声律同于二四异声的近体,两者都把节奏点固定在二字、四字,都使音步配合平仄而不是配合四声。该书通过对永明体代表作家沈约等人作品的声律分析,发现普遍存在着一种明显地不同于近体诗的声律现象,它在字声的异同对立的安排上是重在二五,强调二五异声的,而近体诗的声律则是强调二四字异声;它又是四声分用、平上去入各自成为一类跟其余三类对立的,而近体则是四声二元化,以平声为一类、上去入为一类。永明体诗歌在声律上趋向于多用甚至全用二五字异声的句和联。⒀这个说法是很新颖的,学界以前未有人提出。而且此论重要意义在于,“二五异声”,是以诗歌节律的“上二下三”为基础的,再加上“平上去入四声分用”,不仅能合理解释永明声病说的声律内涵,而且由此演绎而成的声律范型格式,也可以在沈约、王融、谢朓等人的现存作品中得到印证。另外,学界以前有不少人认为,沈约的永明声律理论实际上已经呈现出“四声二元化”的倾向,即永明体已经把四声分为平仄了。对于这种观点,郭绍虞先生在《文镜秘府论·前言》中曾经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沈约只是约略知道“宫羽相变,低昂互节”的情况,模糊地提出“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的要求,并不曾把四声归为平仄二类。归为平仄二类当始于周、齐、陈、隋之间,而定于唐初。⒁何伟棠该书在肯定郭绍虞先生观点的前提下,做了进一步的开拓和研究。他通过对梁大同间诗人刘滔新声律论、隋代刘善经《四声指归》、初唐元兢“调声三术”的分析,把永明体四声分用向近体四声二元化的理论探索过程描绘得更为具体、细致了。而且,该书对刘滔新声律论和元兢“换头”术在古典诗律发展史上意义的阐述,是十分辩证和到位的。如作者指出,在刘滔新声律论的导引之下,近体平仄律所要求的声律格式系统在诗句层上首先确立,进到唐初自高宗咸亨、上元至中宗神龙的三十年间,又有元兢“换头”说的倡行,实质是粘对规则的确立,使近体平仄律的另一层次上的问题,即结句成联和接联成篇的问题也成功地得到解决。这些论断都是新警而有价值的。
  再次,该书所有立论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对当时诗律理论资料和现存诗歌作品声律分析、量化统计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研究方法也很可取,具有相当的说服力。前此出现的研究古典诗律史的著作,大多运用的是典型例证法,很少有人能够给出各种当时声律模式(包括句式、联式、韵式、篇式)所占的比重,更少有人能够用具体可感的数据告诉我们声律模式在各个时期的变化情况。该书在一系列声律问题的论证过程中都注重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例如,作为永明声律主证材料的各种数据,就都是通过对永明体代表作家沈约、王融、谢朓全部入律的新变体五言诗(包括平韵诗223首、仄韵诗143首)的统计归纳得来的。又如,该书在论述永明体向近体衍变的历史进程时,又统计分析了自齐永明以迄唐之神龙年间36位诗人的全部入律的平韵五言诗2298首。书中对永明体声调谱式的排比与归纳、对齐梁时期平韵五言诗句、联、篇声律格式的总结、编制的齐永明至初唐时平韵五言诗《声律格式出现率对照总表》都相当细致、直观,具有说服力。要揭开永明声律的千古之谜,弄清中古五言诗歌的律化过程,实在需要这样一番对于存留诗歌文本的穷尽性统计分析。同时,该书还注意将诗歌作品的定量分析与残存的声病材料的钩沉索隐、理论阐发结合起来,使古典诗歌声律方面的异同对立的历史语言学研究与汉语节律方面的独特结构形式的现代语言学讨论结合起来,使书中的重要结论具有了深厚的汉语语言学理论基础的支撑。总之,该书是一切从现存诗歌文本出发,以出现率为标准,兼顾诗歌声律内、外部条件,让充足的实证材料来取代模糊影响之论,使人有拨云见日之感。
  不过,本书作者如果能够再多利用一些时人或后人对当时作家作品的审美评价尤其是文学批评史的一些材料来与统计图表、量化分析相印证的话,就更有说服力了。因为现存的诗歌作品毕竟数量有限,不可能准确反映出当时的诗歌创作情况,要还原当时的诗歌声律体系的原貌,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在对现存作品进行穷尽性分析的基础上,再充分结合时人或稍后诗评家对当时诗坛创作风尚描述和评价的材料,那么就能最大限度地弥补因作品存留有限而造成的研究缺憾。
  另外,此书虽然较为全面地探讨了永明体向近体的演变过程,但是书中后半部分对隋及初唐时期诗律的发展和演变,对隋及初唐诗人在诗律理论方面的探索和创作实践,则论述得远没有前半部分论述永明体和齐梁诗人那样深细。特别是对初唐上官仪、沈宋等人在近体律诗形成过程中的贡献的分析,则显得较为薄弱。
  不过,总的说来,何伟棠的《永明体到近体》一书,实为近十年来少有的方法科学、论述全面、新见迭出的诗律史著作,书中所采用的归纳加演绎的研究方法,和永明体“二五异声说”、刘滔新声律论等诸多新观点,每为学界所称引,就不足为怪了。

  按:请注意,永明体“二五异声”,是以诗歌节律〔即节奏〕的“上二下三”为基础的,近体诗平仄从基于节奏律的二五互换更换为基于旋律美二四回换,是南朝声律学家刘涛完成的。以后我会介绍有关资料。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方诗风 ( 粤ICP备16121829号-1 )

GMT+8, 2024-4-27 02:01 , Processed in 0.08553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