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诗风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歌
查看: 505|回复: 0

1980年代重庆新诗的绝响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200

回帖

20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6519
发表于 2016-11-12 15: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980年代重庆新诗的绝响
——重读《艺术广场·重庆中青年诗人自选诗专号》
清理旧物,居然发现《艺术广场》1990年第六期的完整复印件。这是《重庆中青年诗人自选诗专号》。别看《艺术广场》只是重庆市艺术馆主办的四开四版内部小报,因为那时全市可供发表的园地很少,重庆的业余作者对此还很看重呢。以整整六版出这么一期诗专号可谓罕见之举,空前绝后。责任编辑是春秋和陈与,他们也是诗人,也自选了自己的作品加入了诗人行列。自选诗多少不一(也许编者有删削),诗末皆附作者简介,估计是作者按要求自撰。
《艺术广场》印数不可能很多,因此在四分之一世纪之后,这该算珍稀的遗存了。那么,就让我对其做一番介绍吧。
数了一下,这期《艺术广场》1 - -5版一共发表了18位重庆中青年诗人的自选作品,而第6版则整版刊登了署名“相英”的评论文章,题为《生命形态和情感体验的伤口》。相英显然是化名,不知其为何许人也。颇为神秘的是,每一位上榜诗人都附有简介,唯独他没有。从标题就看得出,这位评论家颇有一点现代派的旨趣。他在结尾点题:“每一首诗都是一个伤口,而最动人而深刻的伤口却是他自己撕裂开的。”
也许这“伤口”论只能算是片面的真理吧,按下不辩。还是把这18位诗人(括号内为出生年份)分版依次列名于下:
一版:王川平3首(1950),梁平3首(1955),培贵4首( 1946),李钢3首(1951);
二版:温相勇4首(未列生年,约为1960年代),华万里4首(1942),柯愈勋3首(生年未列,实为1940);
三版:徐国志3首(1942),再耕3首(1944),王长富4首(未列生年,应为1940年代);
四版:春秋三首(1943),陈与3首(1954),回光时(未列生年,应为1946),胡万俊(1963);
杨永年2首(自称壮丁,未列生年),王华东5首(同陈与),张华4首(1951),李元胜4首(1963)。
以上诸君,的确是当时活跃于重庆诗坛的佼佼者,无愧于《艺术广场》的青睐。因为我长期在文学、新闻界厮混,这些诗人均为我所识所知,有的相交不深,有的则为好友。他们中颇多后来地位显赫者:王川平为资深文化官员、学者;梁平刚刚从《星星》诗刊任上退休;李钢、李元胜为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李元胜还荣获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杨永年、王长富则先后任香港《文汇报》驻渝办主任;徐国志多年任《少年先锋报》总编辑;培贵先任《今日重庆》主编,后来创办了《眼镜》杂志;胡万俊曾经是活跃的校园诗人,后来进入报界,现在是《重庆晚报》副刊的掌门人,在他主持的版面上,还经常能看到分行文字的存在。当然,外因不可忽视,时势造英雄,那可是用人之际啊!不过,他们除了写诗,还有多方面的才干,富有进取精神,否则也不能书写出人生的华章。
就年龄段划分,18位诗人中,1940年代出生者居多,次为1950年代出生者,而1960年代出生者仅有3人。如今26年过去,这些诗人中绝大部分已经过了退休年龄,只有少数在岗。实事求是地说,他们当中转向他图,另谋出路者不少,例如绝顶聪明的李钢就是显例:他后来再没有能超越《蓝水兵》的杰作了,去改写散文也很潇洒漂亮,画漫画、弄左笔书法更能出彩,。而仍然保持旺盛的诗歌创作精力者已经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尤其令我感伤的是,其中才华横溢、各有千秋的培贵、徐国志、柯愈勋三位至爱诗友已于近年先后辞世。好在盖棺论定,以他们的成就,今后任何人若写《重庆诗歌史》,都不能没有他们的名字。
再三审视这个18人的名单,应该是经过认真抉择的,他们不愧为当时重庆诗坛的弄潮儿。但我颇为不解地发现,为什么有一位无论如何也不该缺席的诗人傅天琳竟没有在场。是不是因为1990年前那段时间,她的作品不多呢?
面对这套复印件,我不能不心生一番感慨。时间的流逝不着痕迹,可又多么不可抗拒哟!当时的中年诗人纷纷步入老境,而几位青年诗人则已人过半百了。总的说来,他们风光不再,已成明日黄花。所幸目前重庆诗坛上1980年代成名诸公中,傅天琳和李元胜两位鲁奖得主,都还风头甚健:傅天琳为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新诗学会会长,在许多诗歌活动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她的笑容。她入主新诗学会以来,恢复了每月沙龙活动,领队四处采风,时有新作问世。最近重庆一连举行了几次傅天琳诗作专场朗诵会,大获成功。李元胜可谓与时俱进,他得风气之先,创办了《界限》诗歌网站,团结了一大批如今的中青年诗人,成为公认的领军人物;在刚刚结束的重庆市作代会上他再次当选副主席,算是众望所归。随便提一句,李元胜剑走偏锋,另辟蹊径,从事昆虫摄影,亦获成功。
如今,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经费投入都远非当年可比,诗歌发表园地也不知多了好多,更别提比比皆是的“零门槛”网络了。诗词的复兴更使诗歌人口大增。那么,如今的诗歌水平应该大大高于当年吧?我的回答颇煞风景:未见得。现今的中青年诗人群体肯定比1980年代壮大得多,但是诗歌文体规范的丧失,伴之而来的诗歌标准的混乱,都使新诗的痼疾愈益严重,欲得正果也难矣哉!不过,好事多磨,路在前方。人在,诗在;城在,诗在!我相信中华诗国绝不会沦丧,重庆诗城绝不会消失。已过百年,再期以百年吧:那时让我们因为诗的复兴而在天国微笑吧。
《诗刊》常务副主编、商震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目前中国诗歌的发展现状,用了“蓬勃”两个字概括。居然以现在我国的诗歌产量大于唐朝为由,就得出了“当下诗歌的发展不亚于盛唐”的结论。否!商震大人,你是在做白日梦吧?
中国诗歌,重庆诗歌,任重而道远!我们千万不能受这位大佬的误导而自我陶醉,忘记了现状的严峻,使命的艰巨,放松了应有的努力!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方诗风 ( 粤ICP备16121829号-1 )

GMT+8, 2024-12-25 14:15 , Processed in 0.08352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