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与会杂记 11月18日下午,我应邀参加了“山城文学社30年暨渝中文学发展研讨会”。开会前就到了,见到了许多文学界久违的朋友,自是很愉快。尤其是朋友们见我术后精神面貌甚佳,更觉欣慰。 衮衮诸公在会上侃侃而谈,或歌功颂德,或献言献策,颇多高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会场上布置了许多出版物、奖状、奖牌,充分展示了山城文学社30年来不俗的表现,骄人的成绩。事实俱在,众目所见,我在发言中就没有多谈,只是着重称颂了社员们当初热爱文学,多年初心不改的可贵精神(后来回忆,觉得遗憾的是,我没有把这直接提炼为山城文学社已经形成的、必须继承的优良传统,是一大缺憾)。希望渝中作家们继续发扬,再创佳绩。我还谈到,山城文学社当年是一群文学青年自发组织起来的文学团体,而今已被管办的渝中区作协取代,条件更加优越,渝中文学理应有更大的作为。还有,我举近作《1980年代重庆新诗的绝响》为例说明,当年的“社员”们正在老去,今后还应有战略眼光,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文学新人的培养,以保证文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为有事,告假后提前离会。且记几个花絮结束此文: 一、“一定要见到你” 会前,在频频与相熟的朋友们频频寒暄之际,忽有一位女士来到面前说一定要见到我。忙问何故?原来她于1982年3月分配到字水中学担任语文教员,而我正是那时离开那里调到江北区文化馆工作的。她用的正是我空出的办公桌!她还记得,当时教研组长秦万宙曾对她说:“你看看抽屉里有不有万老师拉下的东西,有就交给我转交。”秦是我多年同事,大概觉得我常常丢三拉四,有可能遗留什么未曾带走吧。后来她调到渝中区人大工作,也参加了山城文学社,得知我的一些情况,所以那天到会一定要见到我这个失之交臂的同好、曾经的同行。一问大名,她叫何颖。再一交谈,她是重庆一师高师班毕业分到“字水”的,于是我就说“可以叫你一声学妹了”——我是一师1958级毕业的呀! 真是奇遇呀!这样的遇合,概缘于文学。 二、解了一谜 前面提到我的近作《1980年代重庆新诗的绝响》,那是为《艺术广场》1990年出版的“重庆中青年诗人自选诗专号”而写的。对长篇评论作者“相英”的身份我有神秘之感,一直很想知道究竟是哪位“大侠”。可巧专号的责任编辑陈与当天到会,于是向他打听。他想了一会告诉我:是张育仁。哦!原来如此!他写得出那样的好文章。这位老朋友当时还在四川省团校教书吧,如今是重庆师大资深教授了。 三、自叹“土包子” 主事者想必是煞费苦心吧,给美味到会者赠送了两件小礼品,装在一个大信封里,用订书钉封口。 说是什么呢?拿回家打开一看,竟为见所未见者: 一为“高级硬盘包”,盒子上印着这样一行字:“保护硬盘免受灰尘、潮湿和划痕”。倒好,我刚好有一个硬盘,一试,装进去正好。 另一个呢,叫做“可携式存储装置”。我真的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其说明书又全是外语,一字不识。估计是那种“充电宝”吧,也不知对不对。这就用得上古训“不耻下问”了。 对此小礼品,只能自嘲“土包子一个”!再想想主事者“是何居心”呢?恐怕是便于大家使用电脑、手机吧?当然,对于我这样的土包子,也能够起到鞭策的作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