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诗风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歌
查看: 839|回复: 0

《平仄系统的本质特征》[声律学漫谈5]〔2005年8月〕

[复制链接]

241

主题

1153

回帖

1

精华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456
发表于 2017-4-2 16: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平仄系统的本质特征》[声律学漫谈5]
  孙逐明发表于 2005-8-19 11:19 东方诗风旧论坛


  元代声调应当和普通话应当十分近似似,因为曲律中所有奇怪现象都可以在普通话里找到合理的解释。通过曲律的研究,还可以找到理解平仄实质的一把钥匙。〔按:本小节只分析普通话的声调和平仄系统〕

  一、普通话中平仄系统的本质特征

  大家常说四声的调值〔即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只是单独读一个字时的静态调值,而实际语言里各种声调连读时,因生理的局限,常常引起变调,语音学称之为“语流音变”。 细微的语流音变是很多的,最明显且最常见的是上声的变调;上声214后面有个迅速上升的尾巴,连读时这个短尾巴特别容易被挤掉。具体来说:

  1、上声只有单独念,或处在逗末和句末的时候,才有完整的降升调214;

  2、上声处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轻声〕之前,变成低降调211;

  3、上声在上声之前变成半高升调34。 〔四声还有许多细微的变调,因并不普遍,或对声调的主要性质影响不大,如去声在上声之前变为52,还有“一七八不”的变调等等,这里就不提了。〕

  仔细比较以上四声的各种声调,不难发觉:

  1、平声:阴平55,阳平35。 平声都上升到最高度5,是高音部的上扬声调。

  2、仄声:上声211,去声为51。 仄声都下降到最低度1,是低音部的下抑声调。 普通话里平仄的对比,表现为高音部与低音部的对比,上扬与下抑对比。

   按1:调值211在上声里所占比例最大,它才是上声的常态调值。实际上也只有它和去声才是普通话里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仄声。上声的其余调值后面另论。

  按2、阴平虽然是平衍的声调,但它前面的字音只要不是阴平,相比之下,它也就相当于上扬的声调了。

  二、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近体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很符合语音学和音乐理论的基本原理。 根据这两句口诀可以构造出律式音流的平仄模式: ⊙平|⊙仄|⊙平|……〔“⊙”表平仄不拘〕 我们在此律式音流里可以截取出所有律句格式出来。 根据“一三五不论”的法则,“仄平”的旋律效果是等同于“平平”的,“平仄”的旋律效果是等同于“仄仄”的。为什么会这样的呢?

  我们知道,音乐旋律〔本文指狭义的旋律,即曲调线〕是由许多高低不同的音调流畅地连缀而成的;完全平衍的音调是没有任何旋律美感的,可以说音调的上升和下降是形成旋律美的最重要的手段,平衍只能作为上升和下降的一种辅助和过渡。 音乐旋律的组合虽然千变万化,可无非是四种形式,即:平行旋律、上行旋律、下行旋律和弯曲旋律。 其中,弯曲旋律是上行旋律和下行旋律的组合,可分为先升后降和先降后升两小类。根据终点音调的高低位置,弯曲旋律也会有上行下行的总趋势。一般来说,终点结束在最高音时,旋律风格会类似于上行旋律;终点结束于最低音时,会类似于下行旋律。

  四声的组合可以形成各种进行方向的旋律:

  1、“⊙平”音步有八类,它们的声调线如下〔按:这里无法绘图,大家可以根据标示的五度音高自己绘制〕:

  ① 阴阴:5555; 〔按:阴平的实际读法是开头略低于5度,迅速升到5度后延长,收尾时略低于5度,所以“阴阴”也是略有波澜的。〕

  ② 阳阴:3555;

  ③ 阴阳:5535;

  ④ 阳阳:3535;

  ⑤ 上阴:21155;

  ⑥ 上阳:21135;

  ⑦ 去阴:5155;

  ⑧ 去阳:5135;

  “⊙平”都以最高度5结束,不是上行旋律就是先下行后上行的弯曲旋律。唯有“阴阴”是高音部的平行旋律,可如果它的前面还有词语的话,在律句里必定是仄声,相比之下,“阴阴”也相当于上行旋律了。 换言之,“⊙平”的基本特征是上行旋律。其中“仄平”的上行趋势比“平平”更加鲜明。

  2、“⊙仄”音步也有八类〔上声在步尾时按“211”分析〕:

  ① 去去:5151

  ② 上去:21151

  ③ 上上:34211〔按:上声在上声前面变成“34”〕

  ④ 去上:52211〔按:去声在上声前面变成“52”〕

  ⑤ 阴去:5551

  ⑥ 阳去:3551

  ⑦ 阴上:55211

  ⑧ 阳上:35211

  “⊙仄”都以最低度1结束,不是下行旋律就是先上行后下行的弯曲旋律。其基本特征是下行旋律。其中“平仄”的下行趋势比“仄仄”更加鲜明。

  很显然,“⊙平”和“⊙仄”交替出现时,诗句的声调线就一升一降地交替前进,如同流畅的波浪一样抑扬起伏,这就是律诗“流美婉转”的由来。

  三、上声的其它调值和曲律之分析

  上声处在上声之前变为34,处于句末时为214,显然,这两种调值都有点类似于阳平。 元代的四声的调值应当非常接近普通话的四声。

  曲律大部分情况下只分平仄,不细究上去,这是因为上声的211是主体,它和去声的51都是典型的低音部的下抑的声调。

  曲律里上声和平声相通的地方也主要是句末,此时的上声为214,当然接近于阳平。 周德清评论《折桂令》“诗句就云山失色”时注云:“妙在‘色’字上声,以起其音;平声便属第二着。平声若为阳字,仅可;若是阴字,愈无用矣!” ——所谓“起音”,分明就是描绘上声翘起的尾巴;所谓“平声若为阳字,仅可;若是阴字,愈无用矣”更是说明了上声接近阳平,而和阴平相去较远。

  为什么曲律里某些句中里平上也可以相通呢?为什么会有第一着第二着之类的评语呢?

  最初的元曲是戏曲文学,必须配唱的。作曲的人都深有体会,歌曲和戏曲旋律的升降起伏必须大致和声调的升降起伏一致,这样吐字方能清晰,否则容易把字音“唱倒”,以至于教人听不懂。 在一字一音的曲调里,只要大致照顾到了字音的高低就够了。一般来说,平仄相比,平声宜比仄声略高,上去相比,去声宜比上声略高;阴阳相比,阴平宜比阳平略高。大家不妨仔细品味聂耳的《卖报歌》,那些一字一音里吐字最清晰的地方大都如此。〔见http://www.myscore.org/jdgq/jdgq28.htm

  一般来说,一字一音的曲调里,字音唱倒的可能性相对少很多。 而一字多音的曲调部分,就特别要注意曲谱和和声调的一致,此处更加容易把字“唱倒”。

  从最理想的角度看:阴平55最适合配平行旋律,阳平35最适合配上行旋律,去声51最适合配下行旋律,211的上声最适合配下行旋律,34的上声最适合配上行旋律,214的上声最适合配先降后升的弯曲旋律。这都是不言而喻的,大家可以仔细品味自己熟悉的歌曲,那些吐字最清晰的一字多音的歌词,一定是符合上面的规定的。

  平声最忌讳配鲜明的下行旋律,去声最忌讳配鲜明的上行旋律。以《卖报歌》为例,歌词中的“七个铜板就卖两份报”、“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份”是去声,配了上行旋律“23”,听上去象是“两分报”;“会”字也是去声,配了上行旋律“6*1”,听上去象是“回来到”。

  上声与乐曲的搭配非常特别,它不但适合配下行旋律和弯曲旋律,还特别适合配上行旋律,这当然是它有一个明显上翘的尾巴的缘故。 以大家熟知的儿童歌曲《听妈妈唱那过去的事情》为例,歌词里有几个关键的上声字,都配上了十分鲜明的上升旋律,它们是: “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嗥叫”、“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其中的上声“水”,配上行旋律“51* 1* ”,上声“主”、“雪”、“少”,都配了上行旋律“36 6 ”。 见http://www.hongxiao.com/YUEP/HC/1550.htm〕 这几个上声,所配的上行旋律都是切分音符,突兀而漫长,象是愤怒的哀嚎,上行的特征分外鲜明,是全曲里的华彩乐句,不但吐字清晰,而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种地方的上声当然可以换成平声,尤其是适宜换成阳平,这是不言而喻的。 大家不妨多品味自己熟悉的歌曲,可以发觉上声适合配上行旋律的例子比比皆是〔《卖报歌》里也有〕。

  曲律粗分平仄之处,当是一字一音的曲调;细究四声之处,必是一字多音的曲调。戏曲音乐里,句首和句中一字一音的比例大一些,这些地方只要粗分平仄即可;而戏曲在句尾特别是韵尾多用一字多音的“拖腔”,元曲在此细分四声,上声在此也最适合与平声特别是阳平相通,就是这个缘故。

  隋唐时代以及现代其它方言里的平仄系统下次再论。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方诗风 ( 粤ICP备16121829号-1 )

GMT+8, 2024-11-15 07:45 , Processed in 0.40434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