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贴)汉诗英译的篇章之美 文/张智中

汉诗英译的篇章之美

张智中

【摘 要】汉语内敛含蓄,英语外显明朗。汉诗英译的过程,总是一个不可避免地从内敛含蓄走向外显明朗的过程。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若注意英诗语言的衔接与连贯问题,可保证译文流畅可读。古代汉语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古典汉诗几乎都是采用间接引语,但英译却可以变成直接引语。虽然有时会使汉诗的朦胧美遭到一定程度的流失,有时却也可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生动。跨行构成英诗的优势之一,常给读者带来特殊的美学意趣。因此,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可适当、适时地运用跨行。在单词、短语或句子的层面上,衔接与连贯、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以及跨行等,都与汉诗英译的篇章之美直接相关。

【主题词】汉诗英译;篇章;美学



一、引言

诗歌,无论汉英,都具有篇章之美。但是,汉语与英语毕竟有所不同,其中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汉语的意合与英语的形合。因此,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只有注意英诗语言的衔接与连贯问题,方可保证译文流畅可读。另外,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以及跨行问题,都与汉诗英译的篇章之美直接相关。

二、衔接与连贯

一般说来,汉诗,尤其是古典汉诗,各个诗行之间相对独立,一行是一行;英语语言因为喜用各种表示衔接或连贯的虚词,使句子复杂,诗行较长。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英诗语言的衔接与连贯问题,以保证译文流畅可读。例如下面一首当代汉诗及其英译:

我是雪

严力



我是雪

我被太阳翻译成水

我是水

我把种子翻译成植物

我是植物

我把花朵翻译成果实

我是果实

我被父母翻译成生命

我是生命

我被衰老翻译成死亡

我是死亡

我被冬季翻译成雪

我是雪

我被太阳翻译成水



I am Snow

I am snow

The sun translates me into water

I am water

I translate seeds into plants

I am a plant

I translate flowers into fruit

I am fruit

My parents translate me into life

I am life

Old age translates me into death

I am death

Winter translates me into snow

I am snow

The sun translates me into water

— Tr. 梅丹理(杨四平 2008:196)

汉诗中,有五个被动句——都含有“被”字,其中第二行和最后一行重复:“我被太阳翻译成水”,表示一个循环的完成。——都被译成了主动句。这就有点奇怪。因为我们都知道,汉语更多地使用主动句,英语更多地使用被动句。另外,品读译诗,可知译诗诗行之间相对独立,似乎不具有粘着性。是否可做如下改译:

I am Snow                              

I am snow

Who is by the sun translated into water

I am water

Who translates seeds into plants

I am a plant

Who translates flowers into fruit

I am fruit

Who is by my parents translated into life

I am life

Who is by old age translated into death

I am death

Who is by winter translated into snow

I am snow

Who is by the sun translated into water

改译之后,单行用I,偶行用who,这样,不仅增强了语篇的连贯性,而且,who与I构成明显的一体关系,而who又在做不停的变化:一会儿是“雪”,一会儿是“水”,一会儿是“植物”,直到最后又变成是“雪”。 Who正暗示了“我是谁”的含义。

“英语注重形合,句子结构可以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加以扩展和组合,形成纷繁复杂的长句;汉语注重意合,少用甚至不用连接词语,因而语段结构流散,但语意层次分明。英语长句的汉译常常要采用分解、拆散和重组的变通手段进行灵活处理。”(连淑能 1993:69)那么,汉诗英译之时,常将汉语各部分合并成复句。如顾城的《一代人》及其两种英译: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英译一:

One Generation

Dark eyes I got from the dark night

But I use them to look for light

— Tr. 海岸、Denis Mair



英译二:

This Generation

Dark night has given me dark eyes

With which I search for light.

— Tr. Michelle Yeh(1991:82)



只有短短的两句,却高度概括了一代人的心路历程,可谓是青年一代的自画像。比较两种英译,可知在句法上,英译一比较接近汉语原诗,译文二却向英诗句法靠拢:用which连缀语篇,并与其前面的介词with形成头韵,效果大佳。此外,英译一中的look for,也不如英译二中的search for,能更好地表达“寻找”一词的内涵。



三、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

古代汉语没有任何标点符号,所以,在古典汉诗中,似乎都是间接引语,没有任何直接引语的迹象。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韩兆琦(2003:31)说:“全诗一共四句话,三句是童子的回答,自然简洁,意境深远。诗中流露的不是失意惆怅之感,而是一种皈依山林,向往隔身于大自然的恬淡情趣。”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此诗的四种英译。

英译一:

I Failed to Meet the Recluse

I ask a boy pupil under a pine tree,

Who says his master has gone herb collecting.

I only know that in the mountain is he,

Unclear where in the depth of clouds he’s moving.

— Tr. 邢全臣(2008:107)

      

英译二:

A Call on the Recluse Who Is Just Out

I asked the boy beneath the pine tree,

Who said, “The master’s gone herbs to pick;

He must be somewhere around these cliffs,

Concealed unseen in the clouds thick.”

— Tr. 孙大雨(2007:108)



        英译三:

Looking for a Hermit Without Finding Him

I ask your lad ’neath a pine-tree.

“My master’s gone for herbs,” says he,

“Amid the hills I know not where,

For clouds have veiled them here and there.”

— Tr. 许渊冲(2007:211)



英译四:

Looking for a Recluse but Failing to Find Him

Under the pines I questioned the boy.

“My master’s off gathering herbs.

All I know is he’s here on the mountain —

Clouds are so deep, I don’t know where….”

— Tr. Burton Watson



就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而言,英译一大体上模拟汉语,用间接语气来传译,所以不出现任何直接对话形式。英译二将诗的后三行译为直接答话形式。英译三采用同样手法,只是在童子的答话中,插入says he,使得译文更加“西化”或“英化”。 英译四亦将诗的后三行译为直接答话形式。总之,就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而言,上引四种译文有两种处理手法:一为以间接译间接(英译一),一为将诗的后三行译为直接引语形式(英译二、英译三和英译四)。

不同的译文,不仅反映了译者的不同理解,也反映了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同时,译诗多通过直接引语而译出问话的具体内容,从而迎合了西方明晰化的科学精神,致使汉诗朦胧美在一定程度上流失走样。但也不可一概而论,例如王维《送别》及其英译: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Farewell

Dismounting, I asked you to have a draught,

“And where to, my friend?” I inquired.

“My hopes are shattered,” you bitterly laughed,

“To the southern hills. I’m retired.”

“Then go ahead, say no more, my dear.

The fleecy clouds have endless cheer.”

— Tr. 王宝童(2005:34)

译者(王宝童2005:34)在《译人语》中说:“‘但去莫复问’两句,蕴含诗人对世事的深刻观察和由此产生的豁达态度。译文仿原诗口语体,取两人对话形式。以fleecy clouds译‘白云’,使形象更具体化,且因fleecy是文学中的常用词,也许会让英语读者感到亲切。”其实,整首译诗都“取两人对话形式”,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生动,如在眼前。



四、跨词、跨行、跨节、跨题

跨行是英诗中的常见现象。可以说,大凡英诗,是离不开跨行的。因此,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便可以适当、适时地运用跨行这一语言现象。那么,跨行,按照其程度的大小不同,可分为三种情况:一般跨行、典型跨行和统篇跨行。相对于一般跨行而言,典型跨行指诗行行尾没有任何标点,诗行中间却出现句号的情况。统篇跨行指整首诗由一句话断开而成,每个诗行之间都形成跨行,这是跨行的极致。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跨行又可分为跨词、跨行、跨节和跨题等四个级别。跨词指一个英文单词,分置上下两个诗行的情况;跨行即一般意义上的跨行,英诗中最为常见;跨节指跨行现象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英诗诗节当中;跨题指跨行现象出现在诗歌的标题和诗行之间。

总之,跨行是英诗之优势。无论是从一般跨行、典型跨行到统篇跨行,还是从跨词、跨行、跨节和跨题,“跨”的幅度愈大,其蕴涵的力度也就愈大,美学效果也就愈明显。因此,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可充分运用英诗创作中允许跨行这一语言特点和优势。例如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汉诗诗行虽然相对独立,却仍然感到一气流注。何故?沈德潜称赞《春怨》说:“语音一何脆!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为什么“打起黄莺儿”?是因为“莫教枝上啼”。为什么“莫教枝上啼”?是因为“啼时惊妾梦”,为什么对“啼时惊妾梦”如此反感?是因为“不得到辽西”与丈夫相会。可谓意如贯珠,一气而下,直到最后,才把诗的主旨说出来。全诗的情调显得明快、清新、风趣。总之,酣畅而淋漓,句圆而意连——构成金昌绪《春怨》的主要句法审美特征。那么,我们来比读一下此诗的五种英译:

英译一:

A Complaint in Spring

Drive orioles off the tree

For their songs awake me

From dreaming of my dear

Far off on the frontier!

           ­— Tr. 许渊冲(2007: 258)



英译二:

A Lover’s Dream

Oh, drive the golden orioles

From off our garden tree!

Their warbling broke the dream wherein

My lover smiled to me.

— Tr. Fletcher(吕叔湘 2002:124)



英译三:

At Dawn

Drive the young orioles away,

Nor let them branches play;

Their chirping breaks my slumber through

And keeps me from my dreams of you.

           — Tr. Giles(吕叔湘 2002:124)



英译四:

A Spring Sign

Drive the orioles away,

All their music from the tree…

When she dreamed that she went to Liao-hsi

To join him there, they wakened her.

— Tr. Bynner(吕叔湘 2002:124)



英译五:

Spring Grievance

Shoo the orioles, drive them away,

Don’t let them sing in the branches!

When they sing they scare off my dreams,

And I will never get to Liaoxi!

           — Tr. Watson(吕叔湘 2002:125)

“英译一干脆在句与句之间不用标点,全诗四行也只有一句,与原作吻合,其中第二行用for 来连接,符合英语形合的特点。”(毛华奋2007:139)确实,就句法的翻译而言,在上引五种英译中,唯英译一句句相承,环环相扣,语气酣畅而淋漓。四行译诗,实乃由两个句子组成:即第一行的Drive orioles off the tree,后面三个诗行是另一个句子:For their songs awake me from dreaming of my dear far off on the frontier! 译诗取格律体:每行大体上六个音节,韵式为aabb,即英诗所谓之随韵。英译一终于在诸多译文中脱颖而出,也可以理解了。

讨论过一般意义上的跨行之后,我们来看一下英诗和汉诗当中的跨词现象。例如这样一首英诗及其汉译:

The Red Wheelbarrow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so much depends

upon



a red wheel

barrow



glazed with rain

water

      

beside the white

chickens.



              红色独轮手推车



无限信赖期望的

寄托

一辆红色独轮

手推车

银光闪烁受着雨

水洗濯

旁边是一群白色的

鸡。

— Tr. 李广熙(转引自齐晓燕2008:132)

英诗中的rainwater:一个单词,被分置于两个诗行,正是所谓英诗之跨词。汉译将“雨水”分置上下两行,终于取得了与原文类似的“跨词”效果。

古典汉诗不存在跨词、跨行、跨节、跨题等现象,但于汉语新诗,却是常见之事,且常带来较好的美学效果。例如杭约赫《题照相册》中的三个诗行:

凝固了你的笑、你的青

春。生命的步履从这里

再现,领你去会见自己

“固定词‘青春’却拆开分行排列。但它不是硬性拆开,也不是为顾及诗行整齐,而是为强调青春充满活力的特点,拓展表现空间所进行的拆割。实际上它也确实起到了突出诗歌陌生感,增进意象连绵紧密、一石三鸟的效应。拆开后的‘青春’具有原义、视觉色彩(青)、时间季节(春)三重意义。”(罗振亚2002:145)由此,可见汉诗跨词所带来的美学效果。

那么,既然英诗和汉诗都有跨词现象,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便可适当运用此一技法。例如唐人陆畅的《惊雪》及其英译:

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Snow of Pleasant Surprise



The northern wind is strangely fierce, and court-

Yard is bathed in moonlight. The heavenly

Person is so artful to water cut

Into flowers flying so beautifully. (张智中 2009:68)

译诗中,courtyard被切割开来,分置于两个诗行当中,从而形成所谓“跨词”,并给译诗带来流动之美。跨行、跨词之后,便是跨节。英诗举例如下:

The Sick Rose

William Blake



O Rose, thou art sick!

The invisible worm

That flies in the night,

In the howling storm,



Has found out thy bed

Of crimson joy:

And his dark secret love

Does thy life destroy.(肖鹏 2003:161)

在这首小诗中,主语是The invisible worm,谓语是Has found out,分置上下两个诗节,从而形成典型之跨节。在英诗的影响之下,汉语当代新诗中的跨节现象,可谓非常普遍,而此时的英译,就来得比较容易。限于篇幅,诗例省略。

跨节之上,即是跨题。例如下面一首汉诗:



梅新



不歌

也不飞

学鸡

散步

丛林里



无歌(阿红 1990:90)



这应该是汉语新诗向英诗学习的结果。一句话断开后成诗——一如英诗。尤其是诗歌的标题“鸟”,与诗歌的第一行“不歌”,是主谓关系,遂形成跨题。

既然如此,在汉诗英译——不仅是汉语新诗的英译,也包括古典汉诗的英译——的过程当中,可适当运用诗歌跨题之技法。例如: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志,直待凌云始道高。



A Young Pine Tree

Du Xunhe

Buries its head among weeds and thickets, and now

Is erecting itself from underneath. People

Know not its high-aspiring aspiration, and

Exclaim at its height when it grows high and tall.(张智中 2009:17)

在汉诗中,虽然“自小刺头深草里”的主语是标题“小松”,但跨题的意识,并不明显。反观英译,首行首词Buries的主语,乃诗题A Young Pine Tree;跨题之用心,可谓昭然。于是,译诗的篇章之美更显。

通篇跨行的情形,例如下面一首小诗及其汉译:

Dust of Snow

Robert Frost



The way a crow

Shook down on me

The dust of snow

From a hemlock tree



Has given my heart

A change of mood

And saves some part

Of a day I had rued.



雪花

罗伯特·弗罗斯特

铁杉枝头

一只寒鸦

颤颤悠悠

落我一身雪花。



此情此心

为之一变;

终日悲吟

顿失其苦一半。

— Tr. 王宏印(2011:220-221)

英诗八行,分为两个诗节,一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直到诗的最后,才出现一个句号,是通篇跨行的典型。反观汉译,虽用语典雅,一如汉语古诗之创作,然通篇跨行之效果,已荡然而存之无几焉。非译者不才,语言之别也。

在汉语新诗中,也有通篇跨行而美学效果出人意表者。例如:



熊秉明



翻出来一件

隔着冬雾的

隔着雪原的

隔着山隔着海的

隔着十万里路的

别离了四分之一世纪的

母亲亲手

为孩子织的

沾着箱底的樟脑香



旧毛衣(张新颖 2007:105)

      “这首诗讲的是隔离与连接,隔着巨大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可是一个又一个‘的’,像一个又一个挂钩,把隔离着的连接起来了。整首诗就是一个长句子,这个长句子靠‘的’字,一节一节、一层意思一层意思地连接下去,最后连接上的是‘旧毛衣’,感情一下子就漫过了千山万水和茫茫的时间。有了‘的’字这个挂钩,隔离的同时也是连接的了:把人隔开的是千山万水,是长长的岁月;把人连接起来的,也是山水,也是岁月。”(张新颖 2007: 106)一般说来,汉语不宜在一个句子中使用三个以上的“的”字。然而在此,“的”字的运用,却是一反常态:连用八个“的”字。甚至,连诗的题目,都叫《的》。将虚词用作诗的标题,很是少见,因为诗题一般以采用实词为多。此汉诗通篇跨行的美学效果,似乎不在英诗之下。如果说Robert Frost的Dust of Snow由一句话断开而成的话,此一小诗,却只由半句话组成。其主体构件,即:“翻出来一件……旧毛衣”。诗中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正好形成动宾结构,且诗中不出现主语。跨行之于汉语新诗,可带来怎样的美学效果,《的》诗足可例证。

总之,从跨词、跨行、跨节、跨题,到通篇跨行,诗之意绪似断而实连,从而给读者带来特殊的美学意趣。因此,在汉诗英译中,可充分利用英诗之跨行(包括跨词、跨节、跨题)技巧,尽量做到典型跨行,甚至通篇跨行,以增进译诗之诗情和诗味。比较以下译例:

中秋月

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英译一:

The Mid-Autumn Moon

A full moon hangs high in the chilly sky,

All say it’s the same everywhere, round and bright.

But how can one be sure thousands of Li away

Wind and perhaps rain may not be marring the night?

— Tr. 文殊、王晋熙、邓炎昌(文殊 等 1995:157)



英译二:

Mid-Autumn Moon

A wheel of moon rises into the cold

Sky; it is said the same moon is enjoyed

Everywhere. A thousand miles away,

Maybe riotous winds and rains, who can say? (张智中 2009:62)

英译一几乎没有跨行现象;在英译二中,一、二、三行跨行,尤其是第三行,行中用句号,构成英诗之典型跨行。

“跨行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巧……可以创造悬念,并给诗歌带来活力或动力。”(陆如钢2007:4)从跨词到跨行到跨节到跨题,从一般跨行到典型跨行到通篇跨行,跨行的幅度和力度越来越大,给诗歌所带来的美学效果也就越大。



五、小结

汉语文简而意丰,英语文繁而意少;汉语以简隽为写诗之要旨,英语以铺排为作文之趋势。汉语独字单音,词类用法极其灵活,不受性、数、格的限制,从而导致汉语诗歌精练简约的特点和“无我”的状态。反观英诗,语多字累,往往是语法要求所使然。汉语内敛、含蓄;英语外显、明朗。汉诗,尤其是古典汉诗,各个诗行之间相对独立,一行是一行;英语语言因喜用各种表示衔接或连贯的虚词,使句子复杂,诗行较长。汉诗英译的过程,总是一个不可避免地从内敛、含蓄走向外显、明朗的过程。因此,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若能注意英诗语言的衔接与连贯问题,便可保证译文流畅可读。

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构成汉诗英译的另外一个问题。古代汉语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古典汉诗似乎都是采用间接引语。但在英译的过程中,译者有时却通过直接引语而译出问话的具体内容,这样一来,有时会使汉诗的朦胧美在一定程度上流失,有时也可使译诗感到亲切、形象、生动。其次,跨行是英诗中的常见现象,可造成诗之意绪似断而实连,从而给读者带来特殊的美学意趣。从跨词到跨行到跨节再到跨题,跨的幅度愈大,其蕴涵的力度也就愈大,美学效果也就愈加显著。因此,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可适当、适时地运用跨行这一语言特点和优势。

总之,单词、短语或句子之间的衔接与连贯,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以及跨行等诸多方面,直接关系到汉诗英译的篇章之美。



引用文献

阿红. 1990. 当代诗歌百技[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连淑能. 1993.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陆如钢. 2007. 英语诗歌欣赏[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吕叔湘.2002. 中诗英译比录[M]. 北京:中华书局.

罗振亚. 2002.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毛华奋. 2007. 汉语古诗英译比读与研究[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齐晓燕. 2008. 英诗的美学探究[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孙大雨. 2007. 英译唐诗选[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宝童. 2005. 王维诗百首(汉英对照·图文本)[M].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王宏印. 2011. 英语诗歌选译[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文殊,王晋熙,邓炎昌. 1995. 唐宋绝句名篇英译[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肖鹏. 2003. 中学生英语诗歌精选[M]. 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邢全臣. 2008. 用英语欣赏国粹[M]. 北京:科学出版社.

许渊冲. 2007. 唐诗三百首(中英文对照)[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杨四平. 2008. 中国当代诗歌:大学语文 汉英读本[M]. 梅丹理(美) 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张新颖. 2007. 新诗一百句[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智中. 2009. 唐人白话绝句百首英译[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Yeh, M. 1991. Modern Chinese poetry: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1917[M].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英语教师》2013年第2期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