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律坛译圣杨德豫*

本帖最后由 xdgls 于 2013-1-26 10:14 编辑

   
                                                 律坛译圣杨德豫*

                                                                         死水吧
                   ========================================
                                                                           一

    杨德豫,别名江声,原籍湖南省长沙市。1928年12月12日生于北平。其父杨树达是著名语言学家。他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知识的熏陶。高中毕业后,曾在湖南大学学习历史一年,在中央大学学习英语一年,后在清华大学外文系三年级肄业。1949年2月在北平参军南下,担任过军内几种报纸的编辑。1956年人党,并晋升为上尉。1957年鸣放,党号召向党提意见。杨德豫那时正在编一个军内的内部刊物,稿子要送审,上面的“长”字号人物都要动手改,有时改得不通,有时改坏了。杨德豫就提了意见,说改动处一百分之八十是改好了的,约百分之二十改坏了。由此,还由于他在会上的没有顾忌的发言,终于被定为“反党”,划成“右派”,同时被剥夺了写作出版的权利。1958年被遣送到湖南大通湖农场改造,直到1975年才落实政策,恢复“干籍”。 1978年调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工作,1979年“右派”错案得以改正。平反后五十多岁才结婚,并重新开始发表译作。1984年加人中国作家协会,后调至湖南文艺出版社工作。1992年离休。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理事。

                                                    二

    杨德豫先生的主要译著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事诗歌翻译的初期阶段(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
      (一)《朗费罗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9月出版,全书收译诗61首。
      (二)莎士比亚长诗“鲁克丽丝受辱记”,译于六十年代初,收人《莎士比亚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出版。
    第二阶段,从事诗歌翻译的成熟阶段(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一)《拜伦抒情诗七十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迄今已重印10次。
      (二)增订《朗费罗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收人《外国名著丛书》。后又增订再版。
第三阶段,从事诗歌翻译的鼎盛阶段(九十年代)
(一)《湖畔诗魂——华兹华斯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1月出版,收入译诗109首。
(二)《神秘诗!怪诞诗!——柯尔律治的三篇代表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

                                                         三

    杨德豫是中国现代著名诗歌翻译家,他翻译了莎士比亚、拜伦、华兹华斯、柯尔律治以及朗费罗等诗人的多部作品。他的译作《拜伦抒情诗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问世以来,广受好评,影响深远。而1996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对照:华兹华斯抒情诗选》,更是在1998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其译作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中国著名诗人、翻译家卞之琳认为,杨德豫的译作可以“代表中国译诗艺术的成熟”。
    著名诗人屠岸先生认为:杨德豫的翻译作品是英诗汉译的高峰,在现当代把英文诗翻译成中文诗的人中,他首屈一指。他翻译的量不多,面不广,但精益求精。他是译诗天才,也可称为译诗圣手。

                                                       四

     身为翻译家,杨德豫的诗歌翻译活动历经半个世纪,从最初采用自由散漫的诗体形式,到最后坚持以格律诗译格律诗,成为现代中国新格律诗派最具代表性的翻译家之一,其诗学观经历了从非格律到格律的转变。
    杨德豫坚持以汉语白话格律诗翻译英语格律诗。他成功地移植外国诗的形式,以形似求神似,努力实践“以顿代步”的理论,在节奏和韵式上力求与原作相似,包括脚韵与行内韵。在翻译实践中,善于精雕细刻,锤字炼句,故其译作多为精品。

                                                                    五

     诗是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有机统一体,诗借形以传神,失其形即失其神。因此,译诗怎样才能既准确传达原诗的内容,又尽可能模拟原诗的形式,再现原诗的风格和神韵呢?
      英语格律诗的形式,包括体裁、结构(分节、分行的格式,节数与行数等)、节奏和用韵(或不用韵)四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节奏。节奏是英诗格律的第一要素。无论是各行音步数一致(例如每行都是四音步,或每行都是五音步)还是有规律地变化(例如单数行四音步、双数行三音步),读起来都是节奏分明,疾徐有致。而一般的译文不讲节奏,诗行长短、顿数多少都毫无规范,也不受原诗制约,结果往往是:原诗整齐匀称、往复回旋的节奏到了译文中便脱腔走调,音律全非。
    现代汉语口语都是由“顿”所组成,通过“顿”的排列组合而形成节奏;其中,以二字顿和三字顿最为常见,一字顿和四字顿较为少见(四字顿的最后一字多为助词,例如“绿油油的”)。既然如此,用汉语的顿(拍、音组)来代替英诗的音步,使译诗每行的顿数与原诗的音步数相等,并对二字顿和三字顿(以及少数场合下的一字顿、四字顿)做出适当的配置,就可以在符合现代汉语规律的条件下,在诗行节奏上获得与原诗尽可能相似的效果。
    也即是在英诗汉译中用汉语的顿(拍、音组)代替英诗的音步,简称“以顿代步”。

                                                               六

      关于英诗汉译中的以顿代步方法,系孙大雨首创。孙大雨在1948年出版的翻译莎士比亚悲剧《瓈玡王》中,用了此法。莎剧台词是无韵体诗,或者叫素体诗。每行五步。孙译用汉语的顿来代替英语的步。(顿也可以叫音组,汉语一般是二字一音组或三字一音组。)但孙有时候有“破律”现象。比如原来十行,孙译会变成十一行或十三行。后来,卞之琳先生将之趋于成熟,卞的译作原作是几行,译作也几行,不多不少。卞称此法叫“以顿代步,亦步亦趋”。
   “以顿代步,韵式依原诗,等行”,因循上述原则译诗的人,有杨德豫、江枫、方平、黄果忻、屠岸等,但在将英语格律诗翻译成汉语格律诗领域,杨德豫先生的成就最高。

                                                             七

     杨德豫曾专文《用什么形式翻译英语格律诗》,探讨英语格律诗汉译的形式问题。其主要论点是:
1、从“五四”以后70年来的翻译实践表明:在英语格律诗汉译的形式问题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主张,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译成散文(例如朱生豪先生所译莎士比亚诗剧);
(二)、译成自由诗;
(三)、译成半自由体(诗行长短比较随意,并未有意识地运用节奏单位来建行,押韵但不严格),从已经出版或发表的译作的数量来看,这一种似占多数;
(四)、译成中国古典格律诗体(包括五七言体、骚体、词曲体等);
(五)、译成现代汉语格律诗体即白话格律诗体。
杨德豫主张第五种,运用白话格律诗体翻译英语格律诗。
2、英语格律诗的形式,包括体裁、结构(分节、分行的格式,节数与行数等)、节奏和用韵(或不用韵)四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节奏。是否有意识地运用节奏单位来建行,是白话格律体译诗与自由体、半自由体译诗之间的主要区别。其次,它们之间的区别也表现在用韵上,即是否保持原诗的韵式。
3、“以顿代步”应该说是在符合现代汉语规律的条件下,能够尽可能相似地再现原诗的节奏和韵式,再现了原诗的音乐美。如:
老虎!/老虎!/火一样/辉煌,
烧穿了/黑夜的/森林和/草莽,
什么样/非凡的/手和/眼睛
能塑造/你一身/惊人的/匀称?
什么样/铁链?/什么样/铁锤?
什么样/熔炉里/炼你的/脑髓?
什么样/铁砧?/什么样/猛劲
一下子/掐住了/骇人的/雷霆?
                              ——《老虎》节选  布雷克原作   卞之琳译
全诗六节,节节如此,每行都是四顿。
仙子们/停止了/跳舞了,
离开了/印花的/草原,
印度的/那一边/吐露了
黎明的/那一片/银帆。

蜡烛火/烧到了/烛台儿,
窗帘缝/放进了/阳光,
年轻人/摸一摸/口袋儿,
直嘀咕/拿什么/付账。
                             ——《仙子们停止了跳舞了》霍思曼原作   卞之琳译
  4、在英诗汉译中不以顿(拍、音组)为节奏单位,而以音节(汉字)为节奏单位,不可行。实践证明:各行的音节数(汉字字数)相等,顿数却未必相等;诗行在视觉上整齐(方块),听觉上(节奏上)却未必整齐。
  5、平仄问题在新诗中不属“诗律”,而属“‘诗艺”。也就是说,在白话新诗创作和翻译中,平仄已不属于基本格律的范畴,但仍然是值得诗人和翻译家重视的一种驾驭诗歌语言的艺术和技巧。
   6、白话格律体译诗与自由体、半自由体译诗的差别,首先表现在节奏上,其次也表现在韵式上。格律体译诗要求保持或大体保持原诗的韵式,而自由体、半自由体译诗或者干脆不押韵(指原诗押了韵的,不是指素体诗),或者虽押韵而不严格,韵式也不一定仿照原作。
原诗中的“交韵、随韵。抱韵”等没有必要一定译为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特征的双行(偶句)押韵,那样就失去了原诗的韵味。
   7、翻译要“宽严有度”。译文既然是格律体,那么,无论它对原诗的节奏和韵式怎样变通,怎样破格,它本身总还得是格律体或基本上是格律体,而不能是自由体、半自由体或别的什么。对于格律体译诗来说,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而在不逾越这条界限的前提下,对节奏或韵式的某些变通、破格或灵活处理都是可以容许的。
死水吧

不把平仄纳入新格律规范之中,但倡导有能力的诗人努力来驾驭这种语言技巧。
——赞同。

TOP

不把平仄纳入新格律规范之中,但倡导有能力的诗人努力来驾驭这种语言技巧。
——赞同。

TOP

不把平仄纳入新格律规范之中,但倡导有能力的诗人努力来驾驭这种语言技巧。
——赞同。

TOP

不把平仄纳入新格律规范之中,但倡导有能力的诗人努力来驾驭这种语言技巧。
——赞同。

TOP

几年前去台湾,在书店看新诗,印象很深,满架诗集中,与格律体新诗接近的,只有杨德豫先生的译诗集。我还以为这是个台湾人呢。原来是大陆译界前辈。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TOP

关于杨德豫的新格律思想,我觉得其对于平仄的见解对现今的理论探索颇具指导意义。
     “平仄问题在新诗中不属“诗律”,而属“‘诗艺”。也就是说,在白话新诗创作和翻译中,平仄已不属于基本格律的范畴,但仍然是值得诗人和翻译家重视的一种驾驭诗歌语言的艺术和技巧”。
      也就是说,不把平仄纳入新格律规范之中,但倡导有能力的诗人努力来驾驭这种语言技巧。
死水吧

TOP

对于新诗的无限自由化,极端散文化,那些低能的不负责任的西诗翻译者要负很大的责任;
而对于新诗的格律建设,这些优秀的翻译家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TOP

“以顿代步,韵式依原诗,等行”,因循上述原则译诗的人,有杨德豫、江枫、方平、黄果忻、屠岸等,但在将英语格律诗翻译成汉语格律诗领域,杨德豫先生的成就最高。
——加上周煦良,此公所译豪斯曼相当成功。

TOP



   辑录杨德豫先生几首译诗,以窥其全貌。

《致一位哭泣的淑女》
原作:拜伦    译文:杨德豫

为父王的耻辱,王国的衰颓,
  你尽情哭泣吧,皇家的公主!
但愿你的每一滴泪水,
  能洗掉父亲的一桩错处。

你的眼泪是“美德”的眼泪,
  将为这多难的岛国造福;
人民将会在未来的年岁
  用微笑报答你每一滴泪珠。
                                         ——1812年3月

《歌词》其二
原作:拜伦    译文:杨德豫

“美”的女儿没有哪一个
能像你这样迷人;
你柔美的声音听来宛若
  水面上飘荡的乐音;
仿佛这乐音迷醉了海洋,
海洋已停止动荡,
涟漪静卧着,粼粼闪闪,
风儿也睡梦方酣。

明月在编织咬档的纱布
  笼罩午夜的大海;
海的胸膛轻轻地起伏,
  如同熟睡的婴孩;
心灵在向你鞠躬致敬,
默默地向你倾听;
那感情浓烈而又柔婉,
保夏天海面的波澜。
                       ——1816年3月28日


《阿尔哈玛的悲歌》
原作:拜伦    译文:杨德豫

摩尔王策马纵横驰骋,
穿过格拉纳达的王城;
他从厄尔维拉的城门
向毕瓦兰布拉城门前进。
伤心哪,阿尔哈玛!

送给国王的信件述说
阿尔哈玛陷落的经过;
他把那信件往火里一丢
他把那使者推出斩首。
伤心哪,阿尔哈玛!

他跳下骡子,跨上名驹,
纵马向前,穿过街衢;
穿过扎卡丁街衢闹市,
向爱尔汗布拉城堡疾驰。
  伤心哪,阿尔哈玛!

刚一到达爱尔汗布拉,
国王立即把渝旨传下;
叫号手快把银号吹响,
让明亮的号声远近传扬。
        伤心哪,阿尔哈玛!

再把沉重的战鼓猛敲,
远远发出响亮的警报;
摩尔人,不论在城里、乡间,
都会响应这军乐的召唤。
        伤心哪,阿尔哈玛!

听到这声音,摩尔人知道
嗜血的战神发出了号召;
一个跟一个,一对接一对,
组成了一支威武的军队。
        伤心哪,阿尔哈玛!

这时,有一位摩尔老人
走到国王的面前发问;
“国王呵,集合的原因何在?
你召唤我们所为何来?”
        伤心哪,阿尔哈玛!

“乡亲们!你们务必知悉:
我们的国土已惨遭袭击——
那帮基督徒,残暴无耻,
攻陷了阿尔哈玛的城池。”
        伤心哪,阿尔哈玛!

这时,年老的阿法契开言,
额下的长须银白一片:
“国王呵!这是对你的报应,
是天理昭彰,十分公正。
        伤心哪,阿尔哈玛!

“你杀了阿本瑟瑞吉一家,
他们是格拉纳达的精华;
来自科尔多瓦的异邦人,
却受到你的收留和宠信。
        伤心哪,阿尔哈玛!

“国王呵,就为了你这些恶行,
今天你遭到加倍的严惩:
你本人,你的王冠和疆土,
将惨遭灭顶,万劫不复!
        伤心哪,阿尔哈玛!

“有谁胆敢将法律轻蔑,
他必在法律的惩罚下毁灭;
格拉纳达定然会陷落,
你本人和它一同覆没!”
        伤心哪,阿尔哈玛!

老人眼中冒出了怒火,
国王一听,也怒不可遏,
恨他竟敢同国王抗辩,
恨他谈法律义正词严。
        伤心哪,阿尔哈玛!

“法律决不容这等胡说,
用恶言触犯君王的耳朵!”
国王怒斥着,恨恨不绝,
传下渝旨:把老人处决。
        伤心哪,阿尔哈玛!

阿法契!阿法契!摩尔的老人!
你衰迈龙钟,须发如银,
那国王失落了阿尔哈玛,
竞迁怒于你,将你拘拿。
        伤心哪,阿尔哈玛!

要把你首级牢牢挂定
在爱尔汗布拉最高的石顶;
对你,这就是有效的法律,
好叫别人都栗栗危惧。
        伤心哪,阿尔哈玛!

“勇武的骑士,高贵的男子!
请让我说出如下的言辞:
要叫那摩尔国王知道,
我不亏负他半点分毫。
        伤心哪,阿尔哈玛!

“阿尔哈玛却令我担忧,
我忧心忡忡,神魂不守;
那国王丧失的无非是疆土,
黎民的损失却不计其数。
        伤心哪,阿尔哈玛!

“有多少慈父丢掉了儿女,
有多少妻孥亡失了家主,
勇士送了命,富户破了财;
或毁掉声名,或失却所爱。
        伤心哪,阿尔哈玛!

“我也断送了亲爱的女娃,
她是国境内最美的名花;
我甘愿付出千百块金币,
还嫌这赎金实在大便宜。”
        伤心哪,阿尔哈玛!

老人刚把这些话说出,
便在刀锋下身首异处;
人们遵旨,把首级送往
爱尔汗布拉高耸的城墙。
        伤心哪,阿尔哈玛!

男子和孩童都哀哭不止,
哭他们这般惨重的损失;
格拉纳达全城的妇女,
也在城垣里泪下如雨。
       伤心哪,阿尔哈玛!

像丧服一般魅黑的夜纂
笼罩了处处的墙垣、窗户;
国王保妇人一样悲嚎:
他损失不赀——他劫运难逃!
        伤心哪,阿尔哈玛!

   *杨德豫先生是现代著名诗歌翻译家,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理事。他毕其一生探究实践英诗汉译的形式问题,并达到最高艺术水平。闻听其辞世,为新格律诗坛损失又一大师而慨叹!现辑录其主要新诗格律思想及译作,以示纪念。

参考资料:
             《生正逢时 ——屠岸自述》                      屠岸
             《用什么形式翻译英语格律诗》                   杨德豫
             《梅花香自酷寒来—评介英诗汉译名家杨德豫》     孟宪忠   刘惠玲
死水吧

TOP

返回列表